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(Nanga Parbat)

南迦帕尔巴特峰(Nanga Parbat)是世界第九高峰,海拔高度8125米。

地理位置

南迦帕尔巴特峰(Nanga Parbat)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-巴尔蒂斯坦地区,属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。其四周被印度河及其支流环绕,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。

名称含义:其名字“Nanga Parbat”源自梵语,意为“赤裸之峰”,形象地描绘了其终年被冰雪覆盖,却难掩其险峻山体的独特风貌。

地理特征

山体特征:南迦帕尔巴特峰的走向为东西弧形排列,主脊线上向南侧、西北侧增生着数条支脊,多为陡壁悬崖。其拥有三条主要的山脊:南侧的鲁帕尔山脊、北侧的拉基奥特山脊和西侧的迪亚米尔山脊。其中,鲁帕尔山脊以其近乎垂直的陡峭岩壁而闻名,是攀登难度最大的路线之一。

冰川与地形:山峰周围分布着众多冰川,如鲁帕尔冰川、拉基奥特冰川等。其顶部比较平展,常年被冰雪覆盖,本地区冰川大都属于海洋型冰川,运动较快,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,加之地势陡峭,因而冰、雪崩十分频繁。

气候特征:南迦帕尔巴特峰地处高海拔地区,气候寒冷干燥,昼夜温差大。夏季短暂而温和,冬季漫长而严寒,气温可低至零下40摄氏度。雨季较长,一般从5月延续至9月,尤其是7、8、9三个月,几乎天天降水,同时云量也很大,峰体终日云雾缭绕。从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,天气以晴为主,每年的2一4月和10—11月,是旱季和雨季的交替期,也是登山的好时机,但这时高空风较强,风速可达40米/秒,气温变化比较剧烈。

登山历史

早期尝试:早在1910年就有英国人进入该地区活动,但直到1953年7月3日,奥地利登山队的布尔(Hermann Buhl)独自一人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,实现了该山峰的首次登顶。这次活动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,共有11名登山队员和15位搬运工遇难。

后续攀登:

1970年,意大利人梅斯纳尔(Reinhold Messner)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,开辟了鲁帕尔新线路。

1978年,梅斯纳尔再次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,这是人类首次单人攀登8000米级山峰并登顶。

1996年9月1日,波兰登山家维利斯基(Krzysztof Wielicki)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,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。

1997年,“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”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。

2017年,中国登山者董红娟(又名静雪)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。

死亡率:南迦帕尔巴特峰的攀登死亡率极高,在14座8000米级雪山中排名第3。在1953年首次登顶之前,已经有31人为它丧命。其攀登线路上有极为不稳定的冰川、频繁发生的雪崩、猛烈持续的暴风雪,同时它的攀登季节也非常短暂。

其他信息

电影:2010年,由Joseph Vilsmaier执导的传记片《南迦帕尔巴特峰》上映,该片讲述了二战前夕德国的探险、布尔的首登和梅斯纳尔的攀登等几个历史事件的故事。

徒步线路:从拉萨出发,沿康藏公路东行至八一镇,全程404公里。而沿尼洋河南下,经稚鲁减布汇冈嘎大桥到米林县城,行程75公里。从米林县城沿雅鲁藏布江东行91公里至海拔3100米的派区。从派区沿简易公路北上18公里,经大渡卡乡至格嘎。然后步行到接地当嘎海拔3512米的南迦巴瓦登山大本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