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三斗坪镇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水利发电工程和综合性水利工程之一。工程包括拦河大坝、发电设施和通航设施,坝轴线全长2309.5米,坝顶高程185米,最大坝高181米。三峡大坝的正常蓄水位为175米,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。
历史背景
三峡工程的设想最早由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提出。新中国成立后,经过半个世纪的勘测设计和规划论证,1992年4月,全国人大通过《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》。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,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。2020年11月1日,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。
功能作用
防洪功能
三峡大坝是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关键工程,能够有效拦截洪水,削减洪峰,保护中下游地区免受洪水灾害。其防洪库容达221.5亿立方米,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。
发电效益
三峡电站是世界上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,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,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。与燃煤发电相比,三峡电站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35万吨。
航运改善
三峡大坝的建设显著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,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,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流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。双线五级船闸的建成,使长江中上游的航运效率大幅提高。
水资源调配
三峡工程在枯水期可为长江中下游提供生态补水,增加枯水期流量,改善水质,同时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水源条件。
环境影响
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弊并存,但总体上利大于弊。
有利影响
生态改善
三峡大坝建成后,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,鱼类种群数量增加,特别是禁渔政策实施后,鱼类资源恢复明显。
水质提升
三峡库区的水质总体稳定在Ⅱ、Ⅲ类水平,经过处理后可供饮用。
减少污染
三峡电站的清洁能源发电减少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。
不利影响
水华风险
三峡库区部分支流库湾因水体流速减缓,营养负荷过重,水华暴发风险增高。
消落带问题
水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形成的消落带缺乏正常生态功能,容易滋生病原体。
生物多样性威胁
部分珍稀物种的生存空间被淹没,洄游鱼类的栖息地和产卵场受到一定影响。
地质灾害风险
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,暴雨和水位变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。
工程进展
三峡工程于2006年全线建成,并于2020年完成整体竣工验收。目前,三峡工程在防洪、发电、航运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,同时也在持续监测和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