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头鹰猴(学名:Aotus trivirgatus),又叫夜猴、鸮猴,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高等灵长目动物,每天能睡17小时。
基本信息
中文学名:夜猴
拉丁学名:Aotus trivirgatus
英文名:Northern Night Monkey
别称:鸮猴、猫头鹰猴
界:动物界
门:脊索动物门
亚门:脊椎动物亚门
纲:哺乳纲
亚纲:真兽亚纲
目:灵长目
科:夜猴科
属:夜猴属
种:夜猴
亚种:无亚种
形态特征
体型:身体只有松鼠那么大,四肢特别细长。头体长240-370毫米,尾长316-400毫米,体重0.6-1.0千克。
毛皮:身上长满密毛,银灰色的皮毛柔软而浓密,上体杂有灰色和深灰,下体有浅黄色或棕色。
眼睛:猫头鹰猴的眼睛巨大,虹膜呈红、黄、褐色混合色彩,眼睛周围有白色的颔毛,上方长有棕黑色的额毛,眼珠凸出,眼球表面蒙着一层透明的角膜。其眼睛集光能力很强,能在漆黑的环境中捕捉到飞行的昆虫。
面部:脸部长着短稀的毛,口吻不能完全合闭,耳朵相当小。下巴下方有可随意被膨胀并给出共振声音的声囊。
尾巴:尾巴长得很结实,不能抓握。
手指:手指细长,指间长短比例跟人类相似,指端有庞大的肉垫,上面长有指纹。
生活习性
活动时间:猫头鹰猴是夜行性动物,像猫头鹰一样在夜间活动。白天在树洞或木质藤本的树巢上睡觉。
食性:杂食性,食物包括野果、昆虫、蜗牛、雨蛙、鸟蛋、蜂蜜等。它们吃东西非常仔细,总是先拿到眼前检查一番再吃。
栖息环境:主要栖息在南美洲热带雨林,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2100米都有发现。它们大部分时间住在离地面30米高的树冠上。
叫声:猫头鹰猴的叫声复杂多变,不仅能发出“唧唧喳喳”的尖叫声,还能发出犹如雷鸣般的“隆隆”声以及敲锣似的“嘡嘡”声。
分布范围
猫头鹰猴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(亚马逊河流域、帕拉、朗多尼亚)、委内瑞拉。它们还出现在从巴拿马到阿根廷东北部,以及秘鲁、厄瓜多尔、圭亚那和巴西的部分地区。
繁殖方式
繁殖季节:猫头鹰猴的繁殖季节不明显,全年都可能繁殖。
妊娠期:妊娠期为133天。
幼崽数量:通常每胎产1仔,偶尔产2仔。
性成熟时间:猫头鹰猴在2.5岁左右达到性成熟。
家庭结构:猫头鹰猴以家庭为单位群居,通常由一对成年猴和过去3年内它们繁殖的后代组成。雄性和雌性都会参与幼崽的照料。
保护现状
猫头鹰猴的种群因栖息地丧失、偷猎、狩猎为食和生物医学研究等受到威胁。部分种类如秘鲁夜猴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列为濒危物种。